周口信息网

國際能源形勢新變化和中國的機遇與挑戰

自2014年6月以來,國際原油基准價布倫特油價從115美元�桶的高位上下跌,到2015年1月7日跌破50美元,降幅50%多,達到了自2009年以來的最低點。當前,歐佩克經過兩輪協調會,迄今未做出減產決定,近期油價下跌步伐恐難停止。這一事態反映了近年來國際能源形勢的新變化,也折射出中國外部能源環境的機遇與挑戰,中國應積極開展能源外交妥善應對。

國際能源形勢的新變化

當前,世界經濟復蘇提速,地緣政治深刻調整,全球能源供需總體平衡,國際油氣供應有向“買方市場”轉變的跡象,價格下行壓力增大。新興經濟體在國際能源市場上佔據更加重要的地位。中國能源安全的外部環境趨向相對寬鬆。

一、油氣供應相對充裕

隨著油氣勘探開發技術的進步、非傳統能源來源的增加及能效提高,全球能源形勢得到改善。據英國石油公司(BP)統計,2013年,全球石油、天然氣、煤炭產量分別增長0.6%、1.1%和0.8%,[1] 儲採比穩中有升,油氣供應相對充裕,人們對傳統化石能源枯竭的憂慮降低。預計從2012—2035年,世界一次能源產量年均增長率將保持在1.5%,與消費增長持平。[2] 與此同時,以中東、北美、俄羅斯、中亞為主的四大能源供應板塊更加清晰。其中,中東的石油和天然氣探明儲量分別佔據世界的47.9%和43.3%,石油和液化天然氣(LNG)出口分別佔世界總出口的34.9%、41.3%,保持了全球最重要的能源供應中心地位。受益於頁岩氣開發技術突破和政策鼓勵,美國非常規能源的發展游刃有余,極大釋放了油氣生產和出口潛力,並帶動北美成為全球第二大能源生產區域。俄羅斯和中亞板塊仍是世界最大的能源盈余地區。俄2013年天然氣增產125億立方米,實現了世界最大的增產量,並仍是最大的化石燃料出口國。此外,非洲、拉美等新興資源國的吸引力增強,隻不過囿於經濟發展狀況、基礎設施不足、資金和技術服務缺口等因素,其資源開發和煉廠產能的提高尚需一個過程。

二、能源消費重心加快“東移”

全球一次能源消費增長加速,增長率從2012年的1.8%增至2013年的2.3%,略低於近十年的平均水平2.5%。新興經濟體一次能源消費增長3.1%,成為穩定的能源需求增長源。以中國、印度等為代表的非經合組織國家吸納了世界石油出口的49.4%,其石油消費量佔世界的50.6%。亞太地區作為一個整體,成為73.2%的LNG出口目的地,其水電增量也佔到世界水電增量的78%。事實上,僅中國一國的能源需求就在2007年超過歐盟國家,2010年超過美國,2014年則有望超過整個北美。[3] 相比而言,經合組織(OECD)國家的能源消費增長率為1.2%,以美國(2.9%)最為強勁,但歐盟、日本分別出現了-0.3%和-0.6%的增長,西班牙降幅最大,為-5%。能源消費重心“東移”,主要有兩方面的動因。一是西半球能源自給程度上升和歐美油氣進口觸頂,特別是發達國家得益於能效提高而出現石油消費下降,這為發展中國家的需求增長提供了更大的空間,也促使傳統供應方更加積極地對接東方,尤以中東為甚。二是亞洲經濟增長勢頭強勁,需要持續增加的能源消費作為支撐,其龐大的能源市場容量成為各大能源產區激烈角逐的對象。俄羅斯、美國等傳統和新興的油氣生產國均日益將亞洲視為能源出口目的地。

三、能源結構難有實質性變化

頁岩氣、頁岩油和海上石油等非常規油氣產量的攀升,為全球油氣供給端注入了強心劑。在可預見的未來,能源結構仍將以化石能源為主。具體看,盡管石油佔全球能源消費的比重已連續14年出現下降,但實現了1.4%的增長,仍是世界主導能源。煤炭作為全球最便宜的電力來源,深受新興經濟體青睞,成為增長最快的化石燃料,並出現供過於求的趨勢。天然氣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地位繼續上升。預計,隨著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增長,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會從當前的86.7%緩慢下降至2035年的81%。

面對嚴峻的能源和環境問題,世界各國均把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作為保障能源安全、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共同出路。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水電、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2013年,可再生能源在全球發電中的比重從五年前的2.7%增至5.3%。據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從2011年的13%提升到18%﹔屆時,世界發電增量的二分之一將是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4] 然而,可再生能源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風電、光伏制造業產能過剩,以及因補貼政策調整導致的產業投資波動等問題。自2012年以來,全球新能源投資已經連續兩年負增長。[5] 短期內,可再生能源消費無論就其存量還是增量而言,均難撼動傳統化石能源在全球能源供應中佔據主導地位的局面。

四、油價回落基本反映市場現實


    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chuanhuiqu/373888.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