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信息网

探访郸城宁平西晋古战场


探访郸城宁平西晋古战场  


 

探访郸城宁平西晋古战场

 
如今的宁平镇大平原  
 

  ■晚报记者 徐松 文/图

  

  提起郸城宁平镇,许多人会想起河南名吃宁平麻花,知道此地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妹妹宁平公主刘伯姬封邑之地。而就在宁平公主辞世280年后,这里又发生一场载入史册、决定西晋灭亡的战役——宁平城之战。

  

  再走宁平城,一片繁荣

  

  一个小镇,何以成为兵家逐鹿的沙场?记者“百度”中国古代地图,将宁平镇区域标注红点,不禁愕然:宁平正处于“大公鸡”的胸部要害部位,是“得中原者得天下”之中原腹地;现代版地图显示,省道329、省道207交汇过境,东接京九线、北连陇海线,交通便捷;此处方圆数百里一望无垠,土地肥沃,是粮草补给的生产重地。

  记者驱车从郸城县城出发,沿省道329线向东行驶12.5公里,便到达宁平城(现称宁平镇),转弯沿省道207线向南便是一望无垠的秋田,这便是宁平城之战古战场。远远望去,田野里正在进行着现代化的“战役”——抢种小麦,拖拉机轰鸣声此起彼伏。

  高秆作物收割后,平原显得更辽阔。有些勤快的农民早已把小麦种上,而且已经“遥看草色近却无”了。

  记者采访几位正忙于耕种的农民,问他们是否了解西晋宁平古战场?一些群众却说:“俺只知道宁平公主墓,听老一代人说过这几个村子原来是古战场,具体情况不太清楚。”村民眼中也大多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富足的生活早已冲淡了沙场征战、贫困潦倒的历史。

  在宁平镇梁庄村一位看上去较有学问的老者介绍,对于古代历史,有心记录的,也只有村里颇有威望的、年龄较老的“教书先生”,但他们也是听祖辈传说下来的,故事早已不完整。如果深究,还要请教一些专门从事文史研究的工作人员。

  

  追溯古战场,兵戈铁马

  

  为更详尽地追溯宁平古战场的文史信息,更客观地记述这一历史事件,记者采访了郸城县资深文史专家徐公卿。徐公卿介绍,西晋国家统一,人口增长,经济繁荣。史书充满溢美之情地赞誉道:“太康之年,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牛马被野,馀粮栖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然而正是在这个夜不闭户的太康盛世的20年后,中原大地上诸王并起,杀得血流成河,边境少数民族趁机跃马中原,与晋王朝角逐天下,鲜卑拓跋部正是在这个时候登上了中原的历史舞台。

  公元311年,汉赵帝国镇东大将军、羯人石勒率骑兵与西晋太尉王衍率领的军队曾在此展开激战,石勒之军围射晋军10余万,除几名妃子和随从逃出外,王室48名权贵或战亡或被俘,西晋王朝一蹶不振。不久后再经洛阳之战垂死挣扎后,西晋灭亡,“宁平城之战”可谓是决定西晋灭亡的关键性战役。

  宁平城之战经过是这样的,西晋末年,司马皇族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发生“八王之乱”,不仅造成晋王朝政治上日益腐败,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而且加剧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爆发了各族人民的反晋起义。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乘机起兵,在平阳(今山西临汾)称帝,建立“汉”国,公开反晋。当时在中原地带颇具军力的大将军石勒、王弥等率众响应,共同投靠刘渊。

  公元309年,石勒兵逾10万,驱掠于河北地区,军力壮大;王弥军众数万,曾入许昌逼洛阳。次年,石勒南出襄阳,连取晋军江北30多个军事据点,洛阳亦在所围。

  公元310年11月15日,晋太傅司马越率部前往许昌。行前上书朝廷,要求另外组建指挥部,任命太尉王衍为司军(参谋长);把官府和民间素有声望的人士全部收容,任大营助理。有名望的将领和精锐部队都编入司马越的大营,这支拼凑起来的军队进驻项城(今沈丘槐店西)后,司马越任豫州刺史。司马越为晋“八王之乱”中的第八王,自公元306年8月至311年3月病死,当权4年8个月。

  司马越死前,曾把后事交付给太尉王衍,其死后秘不发丧,以壮军心。官员们推举王衍当元帅,可王衍不敢担负这一重任,而愿意让给襄王司马范,司马范也不接受。于是大军在没有统帅的情况下,由王衍等一群高级官员集体领导,护送司马越的棺木,前往他的东海封国(今山东郯城县)安葬。

  公元311年4月,石勒率领轻装骑兵,追击“司马越”的庞大兵团,追到苦县(今鹿邑县)宁平城(今属郸城县),终于追到。在石勒指挥下,骑兵把晋军围住。晋军10万余人没有作战准备却遭遇突袭,冲不出重围,互相冲击践踏,尸首堆积如山。晋帝国最后仅有的一支部队,霎时瓦解。


    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danchengxian/556388.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