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信息网

我们这样回答

  当新时代迈进第十个年头,2022年伊始,一场以“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为主题的“党课”在中央党校举行。面对参加省部班学习的党的领导干部,习近平总书记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宏大课题开篇:

  “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科学回答,是理论的维度,也是实践的伟力。新时代这十年,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在摆脱贫困的村庄,在奔腾东去的长江,在黄土高原的窑洞,在南海之滨的改革开放最前沿,在每一个举重若轻的战略决策里,每一次风雨无阻的跋涉中……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小小红船到领航中国的巍巍巨轮,正是因为我们党不断回答好中国、世界、人民、时代的重大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才能一路披荆斩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字里行间,有一份胸怀历史伟业的担当,一份惕励自省的笃行。对“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科学方法”的深刻洞察,是从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得出的结论,“长征走过的道路,不仅翻越了千山万水,而且翻越了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一成不变的教条的错误思想障碍”;是从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的丰富实践中收获的启迪,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凝练总结了波澜壮阔的百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次飞跃,都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推动、人民的选择。此时,我们正行进在新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节点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总书记深刻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

  “三个重大时代课题”,折射这十年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五千多年没有断流的中华文明,是民族复兴的历史纵深,也是思想理论的深厚土壤。湘江之畔岳麓书院,武夷山深处朱熹园,“郁然千载诗书城”里的三苏祠,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调研中思索:“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一次会议上,引用了苏轼《思治论》中的一句话:“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并阐释了这句话的意思:“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历史自信、历史自觉,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上,向最难之处攻坚,坚定追求远大目标,不懈赓续新的回答。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

  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

  今天的新时代之新,开启了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发展阶段,也意味着新的社会矛盾、新的战略选择。


    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luyixian/559631.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