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信息网

驿公里重新定义智能洗车 走向世界的中国智造

当代中国是创业者心中的沃土:几十年来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再加上巨大的人口基数和消费市场潜力,创业者天然地占据了天时地利。

而当你走近每一家创业公司,观察它们具体而微的命运,却总能在企业的故事里,找到创业者个人的痕迹:思考能力、成长能力、执行力、洞察力、意志力……

即便是带领公司走向卓越的创业者,也极少有一开始走对了方向的,他们要花很长的时间,一边低头确认自己最大的优势,一边抬头寻找对的方向。

智能洗车品牌驿公里创始人施恒之对这件事的感触可能是最深的,因为经历了多次的转型调整方向,他才带领公司站在智能洗车赛道的第一位置,并将中国智能洗车推向世界。

初生

汽车后市场,是施恒之最初就决定要进入的领域。

一来,是他的兴趣所在;二来,中国成为世界汽车保有量第一只是时间问题,有庞大的汽车后市场——保养、维修、车险等各种服务的需求巨大。

最关键的是,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打破了多年来4S店对维修服务的垄断,这对汽车维修市场是长期利好。

施恒之很快找到了车主的普遍痛点:车主对维修店建立信任难,选择维修店的决策困难。2014年10月,团队拿到了500万的天使轮融资,开始做汽车行业的咨询平台,采取了用户点评模式,解决车主选维修店难的问题。

运营一段时间,施恒之就发现了bug:修车需求发生的频次太低,一旦车主找到了信任的门店,送修就只认这一家店。所以,用户开始使用平台时非常活跃,等找到了信任的门店,就沉寂了。

而大众点评的主流用户吃饭的需求是高频且不断变化的:今天想吃西餐,明天想吃火锅……不停变化的需求,会不停地连接到不同的餐厅。

施恒之判断模式走不远,业务必须转型。

这段经历,让他第一次意识到,在商业里要有具备持续存在的价值。他认为技术价值具备这种可能性,团队又有技术能力,决定做汽修行业的SaaS平台。

这个SaaS平台,跟阿里巴巴和星巴克的生意类似:对接供应链、商家和C端客户,打通从消费者修车、买配件到最后付款的全部环节。

一开始和大型连锁企业的合作顺利,一切都一帆风顺。但在全市场72万家汽修门店里,有70%到80%都是夫妻店,生意也就是一个门店的规模,用SaaS系统反而降低了效率。

显然,汽修行业SaaS系统的服务规模,取决于汽修连锁企业的数量,而连锁企业的数量增长是非常缓慢的。继续做下去,业务成长越快,撞到天花板就越快。

迷茫

这个方向不能再走,再一次转型势在必行,但下一个方向在哪里,施恒之心里没底了。

他只知道,两个业务方向失误,都是因为不够了解门店。

施恒之决定沉淀下来,到汽修店里摸清楚门店到底有什么问题。他带着团队开门店,给客户洗车、给客户营销。

这时候开汽修店,不是目的,而是摸市场的手段,所以施恒之借鉴了投行模式,把汽修门店分成三大块,前台店、中台店和后台店:

前台店开进小区,通过洗车获取用户流量,流量转化到中台店,就可以做汽车快修,最后留存沉淀到后台店的用户,可以在这里大修。

有完整的转化模型,有互联网技术,他们很快在杭州开到了104家门店,实现了盈利。

这时,施恒之再一次发现,店开不下去了。

到了这个规模,管理成本的上升几乎难以控制。为了让前台店的服务标准化,提高效率,管理团队用了各种方法——通过摄像头监控服务,比如采用合伙人制……但店员和店主总能想出对策来钻空子对抗。“人是最难管的啊!”施恒之感叹。

但这件事终于帮助他们摸到了行业真正的痛点——服务难以标准化。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72万家维修店里绝大部分都是夫妻店,开不大。因为修车是个手艺活,没法标准化,所以维修店扩张直接受制于成熟技师的培养速度。选址开店很快,但成熟的修理技师要很多年才能培养出一个。

做到标准化技术服务,才能抓住这个行业的未来。开店的经验告诉施恒之,唯有剥离了人在前端的操作,标准化才更容易实现。在各种汽车服务里,唯有洗车服务是离标准化最近的。

施恒之再次决定转型,研发无人化智能洗车。

阵痛

如今回头去看那段故事,一次次的转型似乎都很顺利,唯有施恒之和他的伙伴知道,他们经历了什么。

所有人下门店洗车,早上9点到店,站在门口喊口号,就这样洗了6个月的车;夏天最热的时候,每天要喝掉一桶1.5升的水,但一天都上不了一趟厕所,全都流汗流掉了;不管谁来洗车,最后洗完都要给人家鞠一个躬……


    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luyixian/567065.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