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信息网

一线故事丨淄川区洪山镇:“三变三联”书写乡村振兴新“齐迹”

  鲁中网淄博9月23日讯(记者 孙蕊)提到乡村,不再是泥泞土路、暗夜无光;提到山村,不再是崎岖小道、人迹罕至;提到种地,不再是看天吃饭,黄土漫天。近年来淄川区洪山镇不断实施文化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战略,让乡村、山村旧貌换新颜,让藏在山中的石头村声名远播,书写了乡村振兴的“齐迹”。

  改善村居环境 提升幸福指数

  步入西省村,道路宽阔,干净整洁,整齐排列的民居之间是不见垃圾的水泥小路,极大方便了村民的日常出行。在村路旁边,原有的文化广场被再次翻新扩建,在文化广场周围铺设了地灯,小广场变身为村内的“网红打卡地”,志愿者服务队在这里排练、老人孩子在这里纳凉、年轻人在这里锻炼,夜晚的西省村也热闹起来。西省村还在原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基础上增设了棋牌室、“四点半课堂”,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村民提供便利。

一线故事丨淄川区洪山镇:“三变三联”书写乡村振兴新“齐迹”

  闲走几步,东省村的文明一条街出现在眼前。干净整洁的街道,别具特色的太阳能路灯,生动形象的文化墙,错落有致的房屋……“以前这路上没有路灯,天一黑,看不清路,就不敢出门了。现在好了,你看这路灯,晚上可亮了!”东省村的村民自豪道,一盏路灯的变化切实提高了村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据东省村村支部书记张元锋介绍,道路改造只是东省村村居改善的一方面。道路两侧统一配发了垃圾桶,天然气、自来水改造入户,做饭干净又卫生。每家每户的厕所也进行了旱厕改造,铺设了生活污水管道,由村西的污水处理站进行无害化处理。

一线故事丨淄川区洪山镇:“三变三联”书写乡村振兴新“齐迹”

  目前,洪山镇一期投资1000万元,将湖南路以南的西省、东省、贾石、十里4个村,以进村路为轴线,连片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洪山示范片区。二期计划投资1500万元,用两年时间,将湖南路以北的蒲家、北杨家、东工、小红卫、解庄、董瓦、车家、车宋8个村,以环村慢行车道为串联,打造美丽乡村。

  发展富硒农业 带动村民就业

  淄川区是山东省目前发现的唯一天然富硒地区,富硒面积较大,富硒地层较厚,硒、钙、钾等元素富足,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低于国家安全标准,土壤综合优良品质全国领先,全区共有18.6万亩的天然富硒优质土壤,目前已拥有27家农业龙头企业和136家农业专业合作社投资富硒产业,富硒农产品开发面积达10万亩,形成了富硒小麦、蔬菜、果品、畜产品四大类40多个品种。

一线故事丨淄川区洪山镇:“三变三联”书写乡村振兴新“齐迹”

  淄博百源富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位于淄川区洪山镇贾石村,占地面积30亩,生态大棚1个种植大棚18个,主要种植西红柿、草莓、黄瓜、火龙果。基地灌溉用水使用清洁水源,推广使用现代化种植技术,对坡耕地和裸露地采用生物与农业措施相结合进行改造,控制土壤侵蚀、降低地表径流提高生物生产量。利用项目区土壤、空气、水无污染的优势,引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技术。

  淄博百源富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李其学站在大棚前,向记者介绍新培植的草莓苗:“这是甜宝草莓,预计11月左右上市,到了季节还有不少人来采摘、游玩。那边种植的西红柿、黄瓜也很受欢迎。”据李其学介绍,园区坐落在天然富硒带上,蔬果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公司还利用当地老百姓劳动力资源,积极吸引农民参加园区劳动,带动当地农民发展致富,同时推进品牌建设,弘扬农耕文化。

  实施三变三联 盘活闲置资源

  “这得和绵棉被一样绵起来,就是欠着点,也不能叠起来,叠起来就活不了了。 ”来到土峪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马海英,正和村里的大爷大妈们忙活着铺草皮。这是村里正在打造的新民宿,背后的屋子正在紧锣密鼓地装修,屋前的空地上一群头花白的村民正在碎土、铺草皮,对新民宿进行初步的绿化工作。

一线故事丨淄川区洪山镇:“三变三联”书写乡村振兴新“齐迹”

  土峪村位于洪山镇东南部山区,面积7.125平方公里,共有村民254户,594人,现常住村民200余人。全村有300多幢民居,全部用石头垒砌,又名为“石头村”,村中有一座始建于清光绪11年(1885)的天主教堂,现存石砌房屋18栋,是山东最大的天主教堂。2014年12月被列入山东省首批省级传统古村落,2015年6月被列入山东省首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单位,2016年被列入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

一线故事丨淄川区洪山镇:“三变三联”书写乡村振兴新“齐迹”


    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shenqiuxian/419755.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