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信息网

天下名州换新颜 上郡古邑谱新篇 ――来自绥德县脱贫一线的故事

天下名州换新颜 上郡古邑谱新篇 ――来自绥德县脱贫一线的故事

  一曲荡气回肠的陕北民歌《三十里铺》和一首朗朗上口的陕北民谚“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让绥德享誉天下。

  绥德有“天下名州”之称,古称上郡古邑。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作为国家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绥德把产业扶贫作为保证贫困人口脱贫不返贫的坚实支撑,大力发展以山地苹果、养殖、文化旅游等为主的本地优势产业,通过产业扶贫,支持贫困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持续增强对贫困户的带动能力,让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到实处,为打赢脱贫攻坚战闯出了一条新路。

  如今,走进绥德这片热土,处处飘荡着欢声笑语。田间地头上农民们丰收的喜悦,社区工厂里劳动者挥汗如雨的身影,产业园内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劲头……这一幕幕都昭示着绥德人民正走在奔小康的大道上。

“点子书记”刘江的扶贫经

天下名州换新颜 上郡古邑谱新篇 ――来自绥德县脱贫一线的故事

  三山怀抱,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缺乏青壮年劳动力……这是绥德县义合镇西直沟村的真实写照。一直以来,这里的人们都是靠着传统种植养殖业带来的微薄收入维持着基本生活。

  “这后生行不行?咱这儿都穷了几十年了,我看也没啥指望。”2018年4月,当榆林市委组织部派驻西直沟村第一书记刘江来到村里时,群众纷纷议论着。

  在群众怀疑的目光下,刘江住进了村委会大院。“作为一名初来乍到的新人,如何才能最快地了解村里情况,取得村民信任,是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的关键。”刘江心想。之后的一个多月时间,刘江主动搜集资料,熟悉各项扶贫政策。随后,他又走遍了全村的每一户人家,从班子建设到村容村貌,从产业结构到收入情况,都一一了解,初步摸清了“症结点”,找准了“着力点”。通过深入地沟通交流,村里的乡亲们也对刘江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这段时间的走访,我发现西直沟村由于产业发展缓慢,集体经济非常薄弱。”刘江说,“产业发展是脱贫的长效途径,要彻底改变西直沟村的贫困面貌,必须从产业发展上入手。”

  在了解到帮扶企业陕钢集团在村里援建的羊子养殖场即将竣工后,刘江决定带上村里的干部群众外出寻找产业发展的方法。“我没有搞产业的经验,村里人更没有,厂子有了,怎么经营?如何用小钱办大事,如何用有限的资金杠杆来撬动扶贫产业的发展,是摆在全村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通过在榆林市榆阳区等地的考察学习,刘江认为,在很多地方广泛采用的村集体合作社设施养羊在西直沟村行不通。“打个比方,养500只羊,一年光草料钱就要好几十万元,西直沟村花不起这个钱。自己种饲草,我们这山多地少,肯定不够用。而且,这样做还有可能挤占村里原有的几户养殖大户的生存空间。”刘江告诉记者。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刘江为西直沟村找到了一条最适合的发展道路。“我决定与村里的养羊大户合作,采用‘集体控股+合作社运营+大户带动+贫困户受益’的联营模式。把合作社的羊交给养羊大户来养,养殖费用合作社出80%,养羊大户自己出20%。每年合作社拿12%的净利润,剩下的归养羊大户所有。双方签订的合同到期后,养羊大户只需将80%的羊子返还回来即可。这样,既降低了合作社养羊的风险,又不挤占传统养羊大户的生存空间,一举两得。利用这种方式,2018年中秋节前,村合作社通过销售羊肉便有了9万多元的利润。”刘江说。

  在黄土高原上,每到缺少新鲜蔬菜的冬季,粉条就成了每个家庭必备的食材。“我与村上的干部经过大量市场调研,发现手工粉条在市场上销售渠道较广、销售量较大、利润丰厚、易储存,且该村在生产粉条方面生产工艺成熟。”刘江说,“看到这一发展机遇,我就与帮扶企业协商,又为村上建起一个粉条加工厂。2018年,合作社共销售粉条4万多公斤,净利润37万余元,村集体经济又进一步壮大起来。”


    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shenqiuxian/574622.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