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信息网

保山板桥镇: “北津烟柳”焕新颜

穿越滇缅公路、320国道、大保高速公路,行走至保山坝北部,被誉为“保山的北大门” “北津烟柳” “梅花古渡”“文献之邦”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板桥镇出现在记者眼前。板桥镇国土面积为346平方公里,下辖31个村委会,264个村民小组,常住居民31298户,在这片热土上,共同生活着汉、回、彝、白、壮、苗等24个民族。

近年来,板桥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资源禀赋,以建设全国重点建设镇、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制镇、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省级旅游小镇、保山永子围棋特色小镇、隆阳区政治经济文化重镇为契机,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共同谱写民族团结进步和谐板桥新篇章。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精神血脉

为发扬杨善洲老书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板桥镇于2014年开始建立北汉庄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旨在讲好善洲故事,讲好民族团结故事,讲好杨善洲老书记不同时期与各族人民共同开拓、守护、建设祖国边疆的光辉历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和谐稳定中发挥积极作用。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

教育基地成立至今,市内外各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870余个,共计40000余人到这里参观、学习。通过赓续善洲精神血脉,铭记历史、展望未来,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促进文旅融合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板桥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悠久,商贾云集,是南方丝绸古道上的重要驿站。

近年来,板桥镇坚持保护、传承和开发优秀民族文化,推进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促进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出“非遗+旅游”发展思路,为广大非遗传承人和文旅企业提供展示、展销、交流的新平台,各族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得到大幅提升。

截至目前,板桥镇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项,非遗传承人2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非遗传承人6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非遗传承人8人。成功打造青龙街非遗文创街区,吸引非遗商铺12户、非遗综合馆1户及文旅相关企业12户。

现阶段,板桥镇致力融入中心城市发展,打造隆阳旅游名片。板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文化遗产及古镇老街保护,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在历史文化传承中重现丝路辉煌。

结合板桥丝路驿道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抗战文化,整合文化、旅游、商业、居住功能,将“青龙街”定位为:保山中心城市最具典范性的历史文化商业步行街区,城市怀旧和深度旅游的人文游憩中心,致力打造保山中心城市文化魅力新名片。

据统计,2021年板桥各景区游客人数21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200余万元。

通过不断改善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基础、文化基础,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进民生福祉 共享发展成果

原板桥活畜交易市场距离青龙街500米内,活禽贩卖、屠宰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居民生活环境和游客体验感。

为提升青龙街周边环境风貌,力求与景区环境保持协调一致,结合创文创卫行动,板桥镇动员11个村(社区)整合310万资金,在距离青龙街7公里的马王社区福禄地小组建设板桥活畜交易市场,达到了商以求同、协以成事的初衷。将原活畜交易市场搬至新建市场,不仅优化青龙街景区环境,还扩大活畜交易市场规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板桥镇立足群众实际困难和需求,严格按照救助标准,精准实施城乡低保户、特困供养、临时救助保障政策,五年来共发放城乡低保金、特困供养金、孤儿保障金等各类救助资金5584万元,救助困难群众2000余人。通过提供就业政策宣传、供需对接、就业咨询、就业培训等服务,累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1万人次。


    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taikangxian/327232.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