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信息网

向美而行绘锦绣——石门县从乡村建设上探索有效衔接新路径

姜鸿丽 鲁融冰 李飞 杨生平

千年一跃,壮阔潮涌。

山水含韵,草木有情。

过去的石门,贫困如山压顶,如石压心。路不通、业不兴、住不安、治不善,贫穷成为制约石门发展的“紧箍咒”。

8年脱贫攻坚,8年夙兴夜寐。67万石门儿女,乘风破浪,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汇聚涓滴之力、攻克历史之艰、成就无我之功,书写出脱贫攻坚的“石门样板”。

千年一跃,换了人间。

接续奋斗,再启新篇。

如今徜徉在石门山水间,宛如奇妙画中游。但见乡村公路蜿蜒盘旋,将各个村落串珠成链,新楼林立,蔬果满山,鱼虾盈河,沿途景致美不胜收;橘林、茶园、民居相映成趣,绿色田园郁郁葱葱,美丽庭院错落有致,幸福屋场欢歌笑语。

如同革命先驱李大钊所言:“黄金时代,不在我们的背后,乃在我们的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

面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时代考题”,石门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在村庄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下足功夫,精准发力补上短板,因地制宜打造富含石门特色的品质乡村、宜居家园。

山河天地泼丹青,万户千门入画图。石门正在实现乡村建设与红色基因、与生态环境、与乡村文化有机融合的过程中,以山河入墨,向美而行,挥毫绘就锦绣乡村新图画。

村庄规划先行,“三色”设计布局谋篇

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农民生活得更美好,既要让乡亲们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也要让村庄越来越美。

基于这样的理念,石门县委、县政府把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一件接着一件干,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顶层设计,规划先行,合理布局全县316个村庄发展,充分调动村民的参与积极性,编制出老百姓看得懂、记得住、用得好的村庄规划,推动乡村朝着“小而精、精而美”的方向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281个村庄规划编制,今年将重点推进34个重点帮扶村和24个示范村“三规合一”编制。

红色引领,为乡村建设铸魂。

夏去秋来,走进磨市镇“商溪·红谷”项目片区,陈振亚故居修缮与环境整治如火如荼,全长10公里的柳官公路全线贯通,正在铺设沥青……

“金仙阳,银渡水,有钱难买商溪水。”发端于磨市镇西端、蜿蜒23公里、汇入渫水的商溪河,哺育出红军早期杰出军事将领王尔琢、革命烈士陈振亚和抗日名将郑洞国,“商溪三杰”,闻名遐迩。

石门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高起点规划发展布局,围绕“商溪·红谷”主题,沿着商溪河两岸,把陈振亚故居、王尔琢故居、红二六军团长征集结出发地、洞国学校校史馆等资源串成“红”线,推动乡村振兴与红色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

(村庄统一规划集中建房点,让乡村发展更有序。徐钊摄)

绿色为底,为生态发展“留金”。

石门注重保护生态底色,重点整治农村人居环境,通过治垃圾、治厕所、治污水、治破旧、治空心房、治陋习六大专项行动,着力提升乡村“颜值”,回应农民期盼,尊重农民意愿,引导农民参与。

建设32座乡镇垃圾中转站、生活垃圾无害化焚烧厂、垃圾分类减量示范村居;农村垃圾实现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清运常态化……一项项建设投入,一个个体系完善,让农村环境整治扎实有效。

走进秀坪园艺场洲浒溪村,绿树红花,夹道相迎,荷塘莲花绽放,争奇斗艳,清香扑鼻,干净整洁的环境,令人眼前一亮。

“村里聘请3位村民当保洁员,每天负责公共区域卫生,每月开展考核评比。”62岁的村卫生协会会长易法旺介绍,农户的生活垃圾在实行分类处理后,大家已经养成好习惯,自觉把餐余垃圾沤肥处理,生活垃圾清运量较之前下降一半以上。“村里的小孩子都知道,食品包装、塑料袋等生活垃圾,不能随地乱丢。”

小厕所,大民生。石门县将“厕所革命”进行到底,严格落实“首厕过关制”,严把验收关,改一座,成一座,用好一座。截至2021年底,全县录入省改厕系统的农户共159041户,达到卫生厕所以上标准的156414户,占比98.4%,其中已实施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的62019户。


    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taikangxian/443352.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