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蚂蚁集团如何重塑想象力(下):两张进展不顺利的关键牌照)
如果需要,支付宝可以上交给国家——马云
笔者在《蚂蚁,气虚,筋骨强》一文中提到:蚂蚁集团的根基是用户、数据和流量,而这些不是信贷业务带来的,而是以支付、生活、金融科技的整个生态带来的,信贷业务只不过是蚂蚁的变现方式。
虽然笔者依然坚持当初的观点,但不得不承认:信贷是数据最好的变现方式。
蚂蚁要扭转颓势,必须解决微贷科技平台的问题。
方案无非两个:保住信贷业务或是找到信贷业务的替代品。
对于第一个解决方案,其实蚂蚁的微贷科技平台一直有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让网商银行承载这部分业务”,但若是这么做,蚂蚁收益只能有30%。
退而求其次,含金量比网络小贷更高、收益比例比网商银行更高的消费金融牌照就成了一个断臂求生的方案。
蚂蚁集团占消金公司股权比例为50%,虽然收益比例大幅降低,但相比于服务银行放贷,蚂蚁消金自己放贷,承担了更大的风险,自然也会分得更多蛋糕,随着不断增资,总收益说不定可以与整改前持平甚至更高。
一切看上去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意外如期而至——刚开年,中国信达、鱼跃医疗等机构认购蚂蚁消费金融股权计划生变。
舆论场也有一些坏消息传来。
有媒体曝出:我国的相关国企、银行等已经接到了通知,将对蚂蚁集团的相关业务进行新一轮的全面排查,目的是查明这些国企对蚂蚁集团的投资及其他关联。
据第一消费金融:知名消费贷巨头A公司持续在被限制消费贷管理规模,目前,A公司通过旗下消费贷产品B和产品C管理规模已经降低到万亿以下。监管对该公司的管理规模预期,第一目标是降低到3500亿元。消费贷巨头A是谁,显而易见。
第二个解决方案,钱塘征信自然是最好的载体。
2021年7月,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给网络平台机构下发通知,要求网络平台实现个人信息与金融机构的全面“断直连”,过去的无冕之王“芝麻信用”不可能继续裸奔,形势比2020年外滩峰会后更加严峻。
个人征信牌照迫在眉睫。
以蚂蚁的实力,参股个人征信牌照不是问题,但问题就出在“参股”这个性质上。
在2015年,芝麻信用等八家机构曾一起申请个人征信牌照,最开始规划的准备时间是六个月,但三年之后2018年1月,却传出百行征信获批的消息,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为最大股东,之前的八家机构均未获得牌照,仅在百行征信各持股8%。
此后,媒体多次报道腾讯、蚂蚁不愿意将数据交给百行征信。这种“不愿意”背后的逻辑很好理解,股权比例也是收益权的比例,腾讯与蚂蚁的数据量与其他小股东完全不在一个量级,权利与义务完全不等价。
实际上,不仅是百行征信,即使是央行征信想要巨头的数据也没那么容易。
2020年,读懂数字财经曾发布独家文章:《花呗数据正逐步接入央行征信 未来将覆盖全部用户》,文章中指出:花呗接入央行征信的“迟到”不是个例,不少互联网巨头的信用付产品也选择了“迟到”,比如同样在近期启动IPO的京东数科也是在2019年才开始分批接入央行征信。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巨头过去消费分期业务的体量小,是否接入征信监管也无所谓,后来规模太大了,就开始有了入征信的压力,只能采取分批入征信的方式。”
结果这从2019年就开始逐步接入征信的举动,到2021年还没有结束,2021年9月再次爆发了一波“花呗入征信”的报道。
巨头们对于“入征信”的抵触不无道理,一方面入征信会影响一些用户的体验和使用意愿,降低竞争力;另一方面数据是宝贵的资产,尤其对于信贷业务而言,入征信则意味着巨头的数据要与所有金融机构共享,而收费方也会变成个人征信机构而不再是巨头。
百行征信之后成立的朴道征信同样是国资占大头,由北京金控作为第一大股东、京东科技、小米等公司持股比例在后。
到了钱塘征信时,有了一些变化。
2021年11月26日消息,央行受理了钱塘征信有限公司(筹)的个人征信业务申请,据央行公示的附件信息:钱塘征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十亿元,蚂蚁集团与浙江省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股同为35%。
从明面上看,蚂蚁与国资占股相同,这已经是开了先河,但第三大股东却给钱塘征信增加了一些神秘色彩。
杭州溪树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是钱塘征信的员工持股平台和第三大股东,该公司的注册地址为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溪路556号阿里中心4层C段402-9;其次,杭州溪树大股东与网商银行监事会主席都叫董占斌,小股东与蚂蚁金服一位投资经理都叫孔令仁,这是否是巧合尚未可知。二人拟任钱塘征信总裁和财务负责人。
若二人皆出身于网上银行、蚂蚁集团,这背后的利益格局就变得有些扑朔迷离。但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双赢的解决方案——蚂蚁集团可以持牌经营、获得更多利益,这些数据也可以去一个更加开放的市场发光发热。
若二人只是与蚂蚁集团没有任何关系,笔者只能钦佩蚂蚁的格局和胸怀。
只是,钱塘征信能否设立有了一些不确定性。
《征信机构管理办法》第九条也明确指出,“中国人民银行自受理个人征信机构设立申请之日起60日内对申请事项进行审查,并根据有利于征信业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的审慎性原则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依法颁发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作出书面决定。”
很明显,去年11月就申请成立的钱塘征信早已过了“60日”的时限,这期间发生了什么?谁都不知道,但可以确定的是,蚂蚁集团重塑想象力的两条路都很坎坷,信贷遭遇打击后,蚂蚁集团的盈利能力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021年第三季度,媒体以阿里巴巴财报推算出蚂蚁集团2021年第三季度净利润约为176.09亿元,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是:蚂蚁集团三季度净利润很大程度上是受投资收益影响:印度生活服务平台Zomato和印尼电商企业Bukalapak。
两家外企对于蚂蚁集团的业绩有多大的贡献?
有市场人士评价指出,蚂蚁集团作为早期投资者,在Zomato和Bukalapak分别持有14%和13%股份,即使保守的按照一倍收益来计算,去年7-9月蚂蚁从两家公司获得的账面投资收益可能就有60多亿元,该人士据此估算出蚂蚁当期的经营净利润规模远低于根据阿里财报计算的数字,实际净利润环比或下降超过40%。
笔者也进行了一番计算后发现:三季度两家外企为蚂蚁贡献的投资收益恐怕比分析人士预计的更多。
且四季度Bukalapak股价遭遇腰斩,这意味着四季度该公司不再是蚂蚁集团业绩的助力,反而可能会拉低蚂蚁四季度的净利润。(欲了解详细情况,请阅读《Bukalapak去年四季度股价腰斩,会拖累蚂蚁集团下季度的业绩吗?》)
总结来说,若不论投资收益,2021年第三季度的蚂蚁业绩在变糟,四季度可能更糟。
蚂蚁集团聚合了中国最优秀的一批“打工人”,他们之上是一批能力强悍、资源背景深厚的高管,很难想象有什么商业问题是这种商界梦之队无法解决的。
既然没有解决,那一定就不是单纯的商业问题。
蚂蚁如何重塑想象力?其实本文一开始就给出了标准答案。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读懂数字科技 发表,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luyixian/1767029.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